踏踏实实走下去 认认真真改起来——简评珠海特区报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报道情况

2012-01-31

/市报刊审读委员会

 

  自9月份起,在中宣部等五部门的倡导下,一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全国新闻战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走转改”活动中,珠海特区报、珠江晚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紧紧围绕珠海科学发展大局,到基层中去发现新闻亮点,采写了大量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报道,给新闻报道带来了一股清新务实之风。本次“走转改”活动在第12个记者节前后达到高潮。

  走进基层 感受珠海科学发展的生动场景

  作为珠海市委机关报,珠海特区报一个非常重要的宣传任务,就是全面反映珠海科学发展的成就。成就报道,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宣传色彩浓厚,常常容易犯调子高、炒冷饭、模式化、不鲜活的毛病。

  但是,在“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读者欣喜地看到,成就报道中的会议文件、领导讲话和数字图表等老套路,逐渐被有深度、有影响、有故事、有思考的一组组系列报道所代替。比如,全面反映高栏港经济区三年来建设发展的“向海而兴、大势已成”系列专题;深度剖析高新区“两少两有两高”高科技企业“成长之道”的系列报道;纪录并回顾富山工业园沧海变桑田,由珠海西伯利亚变身为投资沃土的系列报道;乘着横琴创新政策获批的东风,旨在回答如何快用、善用、用好横琴创新政策的系列报道,近距离体验项目建设者甘与苦的“走近项目建设中的新珠海人”系列报道,以及“珠海探索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系列报道,等等。这些报道的素材都从基层中来,用群众眼光看成就,找出了珠海科学发展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联点,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令人信服的变化,折射和反映整体的全局的变化,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说服力,引发了群众的兴趣和关注。

  可以说,越是走进基层,就越有报道的素材、思想的火花和写不完的故事;越是走进群众,越能深刻感悟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些来自基层的真实的第一手素材,正是新闻的本质所在。

  转换视角 用群众语言说身边人身边事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走”是途径、是载体,“转”和“改”是目的、是重点。具体在新闻报道中,就是深入基层,倾听百姓心声,用群众语言讲述身边人身边事。珠海特区报在“走转改”活动中,也涌现出了不少反映基层群众真实工作和生活的好报道。

  比如11月初开展连载的“我们的驻村干部”系列报道,就写得很有人情味、感染力。为了做好“我们的驻村干部”系列报道,珠海特区报专门派出了记者,到揭阳与驻村干部以及当地村民同吃同住,6篇连续报道不仅用实实在在的数字和真实的前后对比总结回顾了我市“双转移”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更用细腻的笔触和文字,讲述了驻村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又如结合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开设的“走基层看社区能人”专栏,也是通过记者跟随社区工作人员一天的工作,了解了他们的心声,体会了他们的甘苦之后写出的力作。这批报道,视角新颖,语言可亲可信,赢得了读者好评。

  感悟工作  一线记者讲述采访中的心路历程

  深入细致的采访,富于前瞻的思考,都是写出一篇好报道的必要条件,但要使得一篇新闻报道入脑入心,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迫切需要朴实生动的文风。就像我们常常说的那句: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在新闻的产生过程中,对此感受最深的,就是一线采访的记者。

  在记者节前一日,珠海特区报刊发了两个主题为“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记者节专版(通版),纸上写满了一线记者对工作、生活的感悟,这些平时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面孔,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走进百姓,他会告诉你最真的”,“找到了源泉,感受到责任”,“故事在基层”,“端正态度,扎扎实实做新闻”等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线记者在“走转改”活动中的切身体会。

  记者节当日,珠海市委宣传部、市记协联合组织了“百名记者再访横琴”大型采访活动,当日下午,市委书记甘霖出席“走转改”座谈会并作讲话,次日的珠海特区报对活动给予了高度关注,再用头版头条加3个专版的形式进行了深入报道。版面上再次呈现了记者们的心路历程,有的表示要努力使新闻报道更好看,有的在采访中更加懂得了责任和担当的意义,有的则把握到了新闻的本真所在,就是话筒向下,感受社会真是的脉搏。这些所思所想,可以说是一线记者扎根基层的真切感受,是“走转改”活动带来的新鲜风气。

  实践证明,只有用心走基层,新闻工作者才能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新闻报道才会真实准确、可亲可信,媒体才会有公信力、吸引力、感染力。希望这场“走转改”之风能继续感情。